裝修是許多人心中的一件麻煩事,半包沒時間,全包不放心。魚目混雜的裝修市場可能一不留神,就會讓你大吃一驚。前不久由上海市檢察院第三分院經手的一起案件最終以賠償54萬元了解,其中案情就很具代表性。西安裝修公司提醒您多了解裝修注意事項,裝修需警慎!
案件回放說明:
2017年9月,上海A公司與深圳B公司簽署《施工協議》,約定B公司承包A公司新大樓的“綜合布線”施工項目。所謂“綜合布線”,即為辦公點位鋪設光纖等網絡線路,需要的材料設備包括網線、跳線、光纖、面板等等,合同雙方在協議中明確約定了上述設備應使用美國“康普”品牌,由B公司負責采購和安裝。 然而在施工過程中,B公司的項目經理方某和采購部經理潘某合謀,私下采購了一批假冒的“康普”品牌設備混在真品中,并安裝進了A公司的辦公大樓。
在施工項目接近尾聲時,A公司工作人員提出要求B公司提供“康普”品牌設備的采購憑證和相關發票,方某對此一再拖延,A公司發覺問題不對,隨即聯系了上海市質量監督局和“康普”公司的工作人員。
經相關人員初步鑒定,在施工現場發現的大量“康普”品牌設備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,總計價值人民幣15萬余元。該案隨即由上海市質監局移送至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,涉案人員方某、潘某被公安人員采取強制措施,相關假冒設備被查封扣押。
2018年11月22日,上海市公安局偵查終結,將本案移送至市檢三分院審查起訴,經審查,三分院以被告人方某、潘某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,將本案起訴至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。日前,B公司向A公司賠償人民幣54萬元,獲得A公司諒解。
檢察官支招
目前社會上不論是辦公樓裝修還是家庭裝修,大量都是“包工包料”的合同,裝修材料五花八門,普通人很難明白其中的“門道”,如何才能防止被不良施工方“偷梁換柱”?
在簽訂裝修合同的時候,就應當約定清楚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的品牌、數量、價格,由施工方保證真品,明確違約責任。
裝修過程中,甲方應和施工方及時溝通,了解裝修材料的進購渠道,采購過程應當保留相關憑證和發票。如工程有監理人員,可由監理方出面對裝修材料進行檢驗。
裝修完畢后,應由甲方、監理方共同進行驗收,如發現其中可能摻雜來源不明、真假不明的裝修材料,應及時固定封存,聯系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品牌的生產廠家,由該第三方機構現場進行初步鑒定。
如經初步鑒定,裝修材料確實存在假冒產品,應根據數量、價值選擇處理方式。如初步估算相關假冒產品的價值(按施工合同中約定的價格計算)不足五萬元,則可由質檢部門直接實行行政處罰;如價值超過五萬元,則可能涉嫌犯罪,應當及時報警,由公安機關經偵部門介入調查。
如本案已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,甲方應積極配合,固定封存涉案假冒產品,幫助警方清點、計算假冒產品金額,提供施工方責任人員信息。甲方的諒解是施工方從輕處罰的重要條件,因此甲方可同時與施工方協調賠償事宜,如部分假冒產品已裝修上墻無法拆卸,可在賠償協議中要求延長保修期限。
以上便是魯班裝飾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的裝修注意事項相關的知識,大家在選定裝修方式時一定要對比打聽清楚了再去選擇,這樣才能順利的裝修好自己的房子。
來源:新民晚報